首页 行业报告下载文章正文

第三方支付产业报告:走向精耕细作(22页)

行业报告下载 2020年05月18日 07:09 管理员

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或将放缓。2013-2016 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复合增速达 110%。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高,及监管政策的趋严,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预计年增速将 回落至 20%左右。根据央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我国主要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网络支付:以互联网等开放网络为支付渠道,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在收 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网络支付通常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银行卡收单:指收单机构与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为客户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并获得手续费收 入的业务。其中,线下收单通过收单机构提供的 POS 机、自助消费终端等线下设备;线上收单通过基 于互联网的支付平台完成交易。  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众多商家签订协议,布放 POS 终端机;并向消费者发行多用途 预付卡,消费者可以凭该卡到众多的联盟商户刷卡进行跨行业消费,典型的多用途卡有斯玛特卡、得仕 卡等。

从业务类型来看,移动支付逐渐取代银行卡收单成为当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2015 年前,银行 卡收单占比最高;随着电商市场的成熟、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的普及,网络支付加速发展,交易规模占比 不断提高。截至 2017 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已增至 55%,成为当前主流支付方式。预计我国移动支 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进入稳步增长阶段。网络支付交易金额高速增长。截至 2018 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交易金额达 200 万亿元,同比 增 45.2%;主要得益于账户侧、收单侧以及支付场景的创新升级。 银行卡消费类交易规模增速较快,市场逐渐下沉、支付场景不断拓展。截至 2018 年,消费类银行卡交易 规模达 92.8 万亿元,同比增 35%;占银行卡交易规模的比重已升至 10.76%。同时,自 2014 年起,消费 类银行卡笔均交易金额持续下降,消费类银行卡支付市场持续下沉,预计未来支付场景将不断拓展。

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野蛮生长给支付市场和客户资产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近年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法规, 对支付机构进行严格规范。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政策核心,以中国 人民银行为主导,行业自律管理、商业银行监督为辅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先后出台了备付金集中存管、 断直连、支付牌照收紧等系列监管政策,在促进支付机构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利。 备付金集中存管,行业盈利模式发生根本变化。早期,第三方支付主要通过吸收备付金、进行资本运作的 方式盈利,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央行于 2010 年颁布施行了《非 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首次将第三方支付纳入人民银行监管,禁止以任何形式挪用备付金。2013 年,央行正式发布《存管办法》,建立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与要求;2017 年开始, 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分阶段逐步提升,最终实现 100%集中交存。备付金集中存管能有效防止支付机 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引导支付机构回归业务本源。收入端,备付金利息收入、 其他隐性投资收入、银行优惠费率消失,支付机构依靠备付金利息盈利的经营模式不复存在。

第三方支付产业报告:走向精耕细作(22页)

文件下载
资源名称:第三方支付产业报告:走向精耕细作(22页)


标签: 金融行业报告

并购家 关于我们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京ICP备12009579号-9

分享

复制链接

ipoipocn@163.com

发送邮件
电子邮件为本站唯一联系方式